海南消费网

当前位置: 海南消费网 都市资讯 地方新闻 正文

广西隆林:希望在崇山峻岭间升腾

时 间:2019-05-06 13:31:16 来 源:本站整理

  【壮丽70年·奋斗新时代】

  光明日报记者 周仕兴

  伴随着芦笙、二胡、月琴响起,苗、彝、仡佬、壮、汉5个民族的孩子牵手走来。广场一角,来自各乡镇的民族同胞用各自的民族语言,共同唱起《我和我的祖国》。

  “我和我的祖国,一刻也不能分割……”耳熟能详的词句,烙印在每一个人的心里。90年前,百色起义的枪声打响,大批隆林先辈投身革命,为争取自由、解放英勇斗争。新中国成立不久,隆林迎来民族区域自治,成为全国两个各族自治县之一,各族儿女携手并肩,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。

  党的十八大以来,决胜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,隆林各族儿女在党委、政府引领下,再次投身一场没有硝烟的“战争”,靠双手开创了美好幸福的新生活。

  民族团结是发展基石

  春日清晨,高山幽谷,薄雾蒙蒙。隆林各族自治县新州镇水洞村,绿油油的桑园里,几位村民们正在给桑苗撒药、除草,欢笑声、手机铃声此起彼伏。

  “水洞村居住着苗、壮两个少数民族共1600多人,曾经水、电、路‘三不通’,贫困发生率一度高达41.8%。”新州镇镇长李世冠告诉记者,如今不仅“三通”,县里以“公司+基地+农户”模式发展桑蚕业,这里成了全县“桑蚕第一村”,不少人家盖起了洋气的乡村别墅。

  “我家去年养蚕增收1万多元,真心感谢苗族兄弟耐心教我种桑养蚕技术。”在桑园劳作的壮族村民黄代胜指着自家的4亩桑园说。黄代胜所说的苗族兄弟,正是水洞村委主任陈启军,他也是整个村的桑蚕技术指导。

  几年前,陈启军靠种桑养蚕走上了致富路。这些年,他把精力都放在指导群众种桑养蚕上,自家的桑园面积依然只有6亩。去年,全村桑蚕产值超过200万元,数十户贫困户实现脱贫。

  “民族团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。在81.2%人口是少数民族的隆林,没有民族团结,经济建设无从谈起。”隆林各族自治县县长杨科说,隆林许多村屯都杂居着壮、汉、苗、彝、仡佬等多个民族,他们同耕一垌田、同饮一井水,互通语言、通婚,“九口之家,情融五族”比比皆是,各族同胞你来我往,携手脱贫奔小康。

  前些年,德峨镇保上村苗族村民杨绍堂种植烤烟获得成功。但他认为“一人富不算富,全村富才算富”,便带领各族村民发展烤烟生产,共同走上富裕路。

  谈到杨绍堂对自己的帮扶,汉族村民杨胜文感慨:“他主动找到我,帮我垫资买种烟所需物资,还手把手给我传授种烟技术。”现在,杨胜文种植烤烟20多亩,年纯收入超过2万元,家里买了车盖了楼。

  “不是一家人,不进一家门。”说起自己的幸福大家庭,保上村阿稿屯彝族村民杨玉清笑逐颜开:“我们家由壮、汉、苗、彝、仡佬5个民族组成,32口人,四世同堂,大家彼此尊重,其乐融融,和和美美。”

  “我们积极构建民族间相互尊重、相互支持的新型民族关系,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,对各民族的传统节日,不仅在节庆活动上给予倡导和支持,而且在人力、物力、财力上予以支持。”隆林县委常委、副县长潘顺丹说,如今隆林苗族“跳坡节”已不再是单一的苗族同胞传统节日,而是全县5个民族的集体狂欢;彝族“火把节”、仡佬族“尝新节”、壮族“排歌节”也都成了各民族的幸福聚会。

  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,为隆林赢得“活着的民族博物馆”美誉。依托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,该县打造特色民族文化村寨、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,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。2018年接待游客132万人次,旅游总收入约15亿元。

  各界帮扶不遗余力

  “我头十次去百色时,每次都是流着眼泪离开的。”前不久,广东省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陈开枝第100次到百色扶贫,78岁高龄的他翻越隆林的崇山峻岭,感叹“贫穷虽然还存在,但笑容越来越多了”。

  隆林地处云贵高原南麓,山高路陡、环境恶劣,部分“九分石头一分土”的山区石漠化严重,素有“碗一块、瓢一块,草帽盖着两三块”之说,至今仍是广西4个极度贫困县之一。

  1996年,东西部扶贫协作开启,广州帮扶百色市,隆林是其中的受益县。2016年,新一轮东西部协作扶贫启动,深圳罗湖区对口帮扶隆林,双方在项目落地、产业发展、人才培养、教育卫生、劳务协作等方面,走出一条扶贫协作新路。

  不只是广州和深圳,帮扶隆林,各级各部门不遗余力。

 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发挥金融“四两拨千斤”的杠杆效益,为隆林脱贫攻坚提供坚实保障。

  那么村是隆林88个贫困村之一,有11个屯327户1560人,其中贫困户130户621人,贫困发生率高达39.8%。针对村里水、电、路不通等情况,农发行采取整体打包、授信、推进的形式,投放2000万元贷款,推进路网、水电、公共设施、学校、产业等基础设施建设。

  “在农发行信贷资金的支持下,现在村里各个屯之间都有了标准硬化道路。”隆林各族自治县委常委、副县长赵乐欣告诉记者,通屯路建成后,村里的杉木、黑猪等产品价格翻番,并且有商家上门收购,这和之前靠肩挑马驮运出山的场面形成鲜明对比。

  “过去有的民房甚至只用几根木头支撑着,就像鸟巢一样。”村支书李丽说,路通以后,建房成本大为降低,加上危房改造补贴,很多村民住上了通水、通电的新房子。

  三层楼房,一楼大厅地板精致拼花,各式家具一应俱全……村民杨车济坐在新屋里,忆起过去四处漏水的木棚,不由感慨“要致富,先修路”:路通后,他家几亩杉木卖了好价钱,儿子在深圳打工,自己做些零工,一家收入增加不少。

  对于贫困户来说,就业是最有效的脱贫途径。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以隆林为试点,在全区政协委员中开展“就业脱贫委员行动”。日前,首批2300人已分赴南宁、柳州、百色等地的工作岗位。

  “在各级各部门的帮扶下,我们巧用‘加减乘除’四则运算法,解好脱贫攻坚‘方程式’,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。”百色市政协副主席、隆林各族自治县委书记张启胜介绍,3年来,全县累计减贫5.23万人,62个贫困村脱贫出列,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23.57%下降至2018年的8.56%。

  搬家搬山不如“搬观念”

  “各位父老乡亲,下面是今天的‘者徕新闻’……”每天傍晚,一个用方言广播的节目如约在者浪乡者徕村响起。

  2018年3月,广西电台选派刘晓宇到者徕村任第一书记。他跑遍各个村屯后发现,村民精神生活匮乏。许多人对上级精神不甚了解,一些政策在传来传去中变了味,一些陈规陋习制约着村里发展。

  为改变这一现状,刘晓宇以广西创建“新时代讲习所”为契机,以广西电台新闻广播和新媒体技术为支撑,打造覆盖各自然屯的应急广播——“新时代空中讲习所”。

  记者看到,讲习所的内容分为“者徕新闻”“政策解读”“农技辅导”等,村里发生的大事小情、村干部工作进展、村里产业发展情况等,均会第一时间通过广播传遍全村。

  去年9月,刘晓宇为23户贫困户争取到115头粤桂扶贫黑猪的消息,通过“讲习所”广为传播,不少非贫困户找到他,想跟着一起养殖黑猪,他便担保从养殖公司为11户群众赊回52头黑猪。如今,他正带领村民种植百香果、新品种辣椒,大伙脱贫致富的信心更足了。

  “群众不仅要富口袋,还要富脑袋。”刘晓宇说,“讲习所”结合“乡村夜话”“老书记讲故事”“农家课堂”“乡村舞台”等品牌,让理论宣讲“活”起来,让乡风文明“新”起来。

  “别看乡风文明是小事,它影响着群众脱贫的积极性。”村民王德隆感言,隆林各族群众热情好客,但过去攀比摆阔成为习惯,喜欢大操大办红白喜事,杀牛宰羊、高额礼金司空见惯,“乡比乡、邻比邻、人比人,盲目攀比难脱贫”。

  在脱贫攻坚中,隆林推进以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脱贫攻坚精神文明建设。鼓励婚宴注重简朴温馨,杜绝攀比讲排场;倡导厚养薄葬;抵制清明节、中元节等违规用火、燃放烟花爆竹等,推崇文明祭祀。

  文明新风吹进乡村,移风易俗初见成效。前不久,德峨镇水井村龙吓屯杨某的母亲逝世,他家主动简办丧事,杀牛祭奠的头数减了、轮番吹奏的唢呐少了、亲友都吃大锅菜,原本要花五六万元的丧事几千元就办好了。

  “搬家搬山不如‘搬观念’,我们只有改变陈旧思想,跟上时代步伐,才能实现长久脱贫。”水井村支书罗文新告诉记者,如今的农村,群众观念改变了,也更重视子女教育了,“在我们寨子,没有一个不上学的小孩,21户人家已出了11名大学生”。

  《光明日报》( 2019年05月05日 01版)

【复制网址】 【打印】
免责声明:刊登本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,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,若有侵权,请联系编辑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