事实揭露美国人权宣示的虚伪性(国际论坛)
3月13日,美国国务院发布《2018年国别人权报告》,再次以人权“代言人”自居,对190多个国家的人权状况评头论足、抹黑污蔑,唯独不提本国人权状况,似乎美国的人权完美无缺。然而,事实和数据却明明白白地揭示出美国人权宣示的表里不一。
美国号称珍视每一个人的生命权利,但数据表明,美国人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。2018年美国共发生涉枪案件57103件,导致14717人死亡、28172人受伤,其中未成年人死伤3502人。芝加哥市被称为全美“最不安全”的大城市之一,近年来每年都有几百人被谋杀,仅在2018年8月4日和5日两日,该市就有74人遭枪击,其中12人死亡。《赫芬顿邮报》发表的文章指出,通过对美国联邦发布的2000—2016年枪支致死数据分析发现,枪支暴力导致美国人均预期寿命缩短近2.5岁,其中非洲裔预期寿命缩短4.14岁。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2018年发布的报告显示,自2014年以来,美国因吸毒致死人数年均增加16%,2017年因吸毒死亡的人数超过7万人,平均每天约有200人因吸毒过量死亡。《今日美国报》网站2018年12月18日报道,自1999年以来,美国的自杀率上升了33%。2017年美国自杀人数超过4.7万。
美国号称是表达自由之国,但对言论的管制和对新闻媒体的打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“盛况”。美国个人教育权利基金会在分析了466所美国顶级学院和大学保护言论自由的书面政策后指出,89.7%的美国大学实行了限制学生和教职工言论的政策。在11个州中,至少有一半的大学在“明显和实质性地”限制言论自由方面被评为最差等级。《哥伦比亚新闻评论》网站报道,2017年,美国共逮捕记者34人次,其中29人是因抗议被捕,9人被控重罪;44名记者遭到人身攻击。皮尤研究中心调查显示,53%的受访者认为,美国没有做到尊重所有人的权利和自由。
美国号称是民主政治的“楷模”,但统计数据和事实却揭示出其光鲜外衣下“金钱操控”的政治本质。美国政治响应中心指出,2018年是美国有史以来最昂贵的中期选举,共花费52亿美元,比2014年增加35%。《今日美国报》网站报道,在2018年美国中期选举中,候选人竞选委员会以外的外部团体花费了13亿多美元以及9800万美元的“黑钱”,创造了新的纪录。英国《卫报》网站2018年8月7日报道,公众普遍认为美国选举是腐败的,国会议员被企业、富人和特殊利益集团俘获。赢得一个参议院席位的平均成本为1940万美元。赢得一个众议院席位平均至少要花费150万美元。联合国极端贫困与人权问题特别报告员菲利普·奥尔斯顿2018年5月发布报告指出,美国内阁成员的财富总额达43亿美元,政府已经成为富豪的代言人。
美国号称要平等维护每个人的尊严,但调查数据和揭露出的惊人事实却显示,美国妇女和儿童的尊严受到长期系统性践踏。非营利组织“停止街头骚扰”发起的在线调查显示,美国81%的女性在一生中经历过某种形式的性骚扰。《今日美国报》发起的演艺界全行业调查显示,94%的受访女性表示在职业生涯中经历过某种形式的性骚扰或性侵犯。盖洛普咨询公司网站2018年11月的报道称,担心自己受到性侵害的美国女性比例已上升至36%,创201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。据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网报道,宾夕法尼亚州300多名天主教牧师在过去70年对大量儿童实施性虐待,教会高层一直设法掩盖。初步调查结果显示,受害者超过1000人。据《福特沃兹—星电讯报》报道,跨40个州的168名教堂负责人被指控对儿童实施性犯罪,至少45名被指控者仍在担任宗教职务。非营利组织“青年真理”发布的报告显示,近40%的初中生和27%的高中生表示曾经遭受欺凌。
美国号称各种族平等,但历年的数据却显示美国的种族歧视、种族暴力愈演愈烈,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。美国联邦调查局发布的数据显示,2017年全年美国共发生7175起仇恨犯罪案件,同比增加约17%,其中约60%的犯罪涉种族歧视,近50%的受害者是非洲裔。《华盛顿邮报》网站报道,近10年美国大城市杀人案相关统计显示,杀死白人的犯罪嫌疑人被捕的可能性为63%,而杀死非洲裔美国人的嫌疑人被逮捕的可能性却仅为47%。皮尤研究中心2017年调查显示,认为种族歧视是当今社会严重问题的非洲裔美国人由8年前的44%上升到了81%。
美国口口声声说要促进世界各国的人权保障,实际却奉行“美国优先”的单边主义政策。美国不仅背信弃义,悍然宣布退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,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,退出应对气候变化《巴黎协定》,退出伊核问题全面协议,还拒不批准《经济、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》《儿童权利公约》《残疾人权利公约》等联合国核心人权公约。
不断披露的客观事实和统计数据表明,美国政府在人权问题上口是心非、言行不一、表里各异,奉行双重标准,将人权作为污蔑、攻击他国的工具,实际维护的是美国特权阶层的“资本利益”,这充分暴露了美国人权宣示的虚伪性。
(作者为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主任)
常 健